父母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有異常表現(xiàn),應當立即帶孩子去醫(yī)院作進一步檢查,切不可大意。隨著醫(yī)學發(fā)展,并經大量研究證明,治療腦癱關鍵在于一個“早”字。腦組織在一歲以內尚未發(fā)育成熟,還處在迅速生長階段,而腦癱的腦損傷也處于初級階段,異常姿勢和運動還未固定化,所以這一時期的可塑性大,代償恢復能力強,在這一時期治療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醫(yī)學界在多年的臨床研究中總結出一套科學的治療原則,可簡單的總結為“早期、綜合、康復、配合”這八個字。
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一、早期:即一定要抓住早期治療。因為腦組織在嬰兒早期(0~6個月),尤其是在新生兒期,尚未發(fā)育成熟,還處于迅速生長發(fā)育階段,而腦損傷也處于初期階段,異常姿勢和運動還未固定化,所以,這一時期腦的可塑性大,代償能力高,恢復能力強。在這一時期及時治療,可得到最佳治療效果,可能變不治之癥為可治之癥。研究表明:新生兒腦重340一400g,出生后6個月達800g;3歲前腦和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達60%;6歲前腦和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達90%。抓住早期治療還可避免不良姿勢的形成、肢體畸形而造成的終生殘疾。人類性格及思維能力的形成主要在學齡前,特別是教育心理的康復越早越好,有利于患兒的恢復。如果錯過了早期治療,由于繼發(fā)性變性等原因,可發(fā)生痙攣及變形,可使異常姿勢固定化,這就給治療帶來很大困難。
二、綜合:即運用多種手段進行綜合治療。我們目說的綜合治療就利用各種有效的手段(如藥物治療、康復訓練、中醫(yī)治療、手術治療等)對患兒進行全面、多樣化的綜合治療,除針對運動障礙進行治療外,對合并的語言障礙、智力低下、癲癇、行為異常也需進行干預,還要培養(yǎng)他面對日常生活、在會交往及將來從事某種職業(yè)的能力。
1、藥物治療:腦癱的藥物治療不是主要的手段,常常作為輔助性對癥應用。在嬰兒期,可以輔助應用一些神經營養(yǎng)藥物如谷氨酸、腦活素、腦復康等。病變一旦固定,這些藥物也就起不了作用。可以使用一些肌肉松弛藥物如巴氯酚等。但這些藥物不能長期使用,以免造成運動能力低下及藥物毒性蓄積等不良反應。
2、康復訓練:康復訓練是腦癱患者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在早期治療中,尤為重要。通過康復訓練,可以使腦組織在不斷的成熟和分化過程中,使被損害部分的機能得到代償,從而使患兒的運動功能得到改善。
3、中醫(yī)治療: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治療方法主要為針灸和按摩。
4、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在腦癱患兒的臨床治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各種非手術治療無效時,手術就成為重要手段。手術又分為神經手術(如FSPR)和矯形手術兩大類。
FSPR術,即功能性選擇性脊神經后根部分切斷術,為現(xiàn)今治療腦癱肢體痙攣的最先進的方式。該術式是在SPR術的基礎上發(fā)展來的,1991年SPR手術設備和技術在中國廣發(fā)應用;而近年來由于基礎醫(yī)學的進步,設備的更新,多導聯(lián)電生理記錄儀的應用,多術式結合的治療方案的出臺,使SPR有了長足的進步,從解剖層面的手術上升到功能層面的手術,這就是FSPR術。近些年來,華山神經外科在FSPR手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腦癱2期矯形手術階段也在國內率先應用“快速骨錨釘”開展肌腱移位固定,提高了治療水平,增加了手術療效。
概而言之,F(xiàn)SPR是通過多導聯(lián)電生理技術進行術中監(jiān)測,決定脊髓神經后根的切除比例,使切除感覺神經的范圍和比例更科學更客觀。全面調整患者的肌肉張力,使痙攣肌肉的肌張力盡量接近正常狀態(tài)。另外,F(xiàn)SPR只是選擇性阻斷部分神經后根纖維,而不會影響支配肌肉運動的神經前根及運動功能。具體的手術部位,可以根據(jù)患者具體病情而定:在腰椎部進行手術可解決下肢痙攣,在頸椎部進行手術可解決上肢痙攣。
當然,從醫(yī)學角度上講,任何一種治療方式都有其適應癥,也就是適合應用的范圍。目前,各種治療都主要是針對痙攣型或以痙攣為主的腦癱類型。從治療機理上講,應該包括三個步驟:解除痙攣、矯正畸形、康復訓練。因此,F(xiàn)SPR手術就成為此類腦癱患者治療的首要選擇。因為除此以外,沒有任何一種治療手段能夠達到有效的解除痙攣的目的。
附:FSPR術的適應癥:
1、痙攣型腦癱,肌張力≥3級;
2、無肌肉萎縮,肌力≥4級;
3、智力發(fā)育正常,或發(fā)育水平能夠配合術后康復訓練;
4、臏陣攣 、踝陣攣陽性;
5、一般認為,早產兒與出生低體重兒療效好于足月難產兒。
三、康復:促進正常運動發(fā)育,抑制異常運動和姿勢:按小兒運動發(fā)育規(guī)律,進行功能訓練,循序漸進促使小兒產生正確運動。在康復方面,我們要認識到在專業(yè)康復醫(yī)師指導下的運動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包括主動的活動與被動的按摩,可以按照不同年齡指導患兒進行坐、立、行、拿東西等多種運動及由專業(yè)康復醫(yī)生為患兒進行相應的按摩等。需要記住的一點是,不管哪種康復運動都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不能過急、超量,否則也會造成損傷,家長自己不能著急,更要教孩子不能著急。如果患兒肢體長期處于蜷縮狀態(tài)造成肢體拉不開的攣縮,或是頑固性的肢體痙攣妨礙訓練,則須請專家進行手術。但是,術后效果還要靠加強鍛煉殘余的肌力來保證。有的患兒在術前痙攣但能站立,手術后肌肉無力,因未好好地進行康復鍛煉反而站不起來。
四、配合:其一是家庭訓練和醫(yī)生指導相結合。腦癱的康復是個長期的過程,短期住院治療 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許多治療需要在家庭里完成,家長和醫(yī)生密切配合,共同制定訓練計劃,評估訓練效果,在醫(yī)生指導下糾正不合理的訓練方法。其二是康復治療與日常生活密切結合。由于腦癱兒的大腦尚處于發(fā)育過程中,許多功能尚未像成人一樣健全,因此,小兒腦癱的康復治療還有一個“致能”或“再致能”的問題。在對腦癱患兒進行功能訓練的同時,要結合相關的日常生活動作進行,比如移動能力的訓練,力求運動姿勢的正常并獲得移動手段,即使借助支具、輪椅等輔助具,使患兒掌握穿衣、脫衣、洗漱、入廁、進食、入浴、學習、游戲等日常生活的能力,掌握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的使用功能,為將來參與社會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