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三级2024|精品国产污污污在线|亚洲综合网二区|久久国产内设性爱|午夜资源在线久热无码在线|欧美在线专区涩涩在线观看|久久久夜色精品亚|五月天欧美色图视频五月天欧美|狂干老熟女性视频|亚洲中文字幕A级片

幫你快速找醫(yī)生

基本信息

概述

結腸癌(cancer of colon)是西歐、北美等發(fā)達國家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我國九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在過去30多年的時間里,包括我國在內的多數(shù)國家或地區(qū)結腸癌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在我國,因結腸癌死亡者,男性居惡性腫瘤死亡的第5位,女性居第6位。
從流行病學的觀點看,結腸癌的發(fā)病與社會環(huán)境、生活方式(尤其是飲食習慣、缺乏體力活動)、遺傳因素有關。年齡、結直腸息肉史、潰瘍性結腸炎及膽囊切除史也是結腸癌的高危因素。但總體而言,結腸癌的病因似不十分清楚。

病因

一些結腸癌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社會發(fā)展狀況、生活方式及膳食結構與結腸癌密切相關,并有現(xiàn)象提示影響不同部位、不同年齡組結腸癌發(fā)病的環(huán)境、遺傳因素可能存在差異。環(huán)境(尤其是飲食)、遺傳、體力活動、職業(yè)等,是影響結腸癌發(fā)病的可能病因因素。
1.飲食因素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有70%~90%的腫瘤發(fā)病與環(huán)境因素和生活方式有關,而其中40%~60%的環(huán)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與飲食、營養(yǎng)相關聯(lián),故在腫瘤發(fā)病中飲食因素被看作是極為重要的因素。
(1)高脂、高蛋白、低纖維素的作用機制:可歸納如下:①影響腸道脂質代謝,高脂飲食使7a-脫羥基化酶活性增高,導致次級膽酸形成增多,而纖維素的作用正相反,并通過抑制重吸收、稀釋及吸附、螯合作用,降低腸道的脫氧膽汁酸濃度增加糞便中固相物質,促進排出;一些飲食因素(如鈣離子)可降低腸道離子化脂肪酸和游離膽汁酸的水平,這兩種物質均對腸道上皮有損傷作用;抑制腸道膽固醇的降解。牛奶、乳糖、半乳糖具有抑制膽烷氧化還原作用。②纖維素還具有改變腸道菌群,影響腸黏膜結構和功能的作用,并影響?zhàn)つど掀ぜ毎纳L速度,調解腸道酸堿度,以及通過黏蛋白加強黏膜屏障作用,減少腸內有毒物質對腸上皮的侵害;③高脂肪及部分碳水化合物能增加腸道細胞酶的活性(如葡萄糖醛酸酶、鳥氨酸脫羥酶、硝基還原酶、偶氮氧化酶、脂氧酶、環(huán)氧酶),促進致癌物、輔癌物的產生。④生物大分子活性的影響。當胞漿酸化時,DNA合成受抑,細胞周期延長。
(2)維生素:病例對照研究表明胡蘿卜素、維生素B2、維生素C、維生素E均與降低結腸癌發(fā)病相對危險度有關,并呈劑量反應關系。維生素D和鈣具有保護作用。
(3)蔥蒜類:蔥蒜類食品對機體的保護作用已受到廣泛的重視,并在實驗中多次證實了該類食物對腫瘤生長的抑制作用。大蒜油能明顯減少用二甲基膽蒽引起的結腸黏膜細胞損傷,并能使小鼠結腸癌誘發(fā)率降低75%。病例對照研究結果,高攝入蒜類食品者結腸癌的發(fā)病危險是低攝入組的74%。
(4)食鹽和腌制食品:食鹽量與胃癌、結腸癌、直腸癌之間的關系,研究高鹽攝入量組,3種癌癥的相對危險度均增高,病例對照研究結果提示每周攝取3次以上腌制食品發(fā)生結腸癌的超額危險度是不足1次者的2.2倍(P<0.01),左半結腸癌為2.1倍,右半結腸癌為1.8倍。該危險因素的解釋可能與食品腌制過程所產生的致癌物有關,而高鹽攝入可能是一種伴隨狀態(tài)。
(5)茶:茶多酚是1種強抗氧化劑,能抑制致癌劑的誘癌作用。病例對照研究結果,每周飲茶(綠茶或紅茶)3次以上者的直腸癌發(fā)病危險為不足1次者的75%,而與結腸癌組相關不密切。近10余年來,研究提示飲茶與結腸癌發(fā)病危險呈顯著負相關性,但也有與此相反結果報道。由于飲茶對防止結腸癌的保護性作用的人群研究結果較少,目前還難以評價飲茶在人結腸癌發(fā)病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咖啡與結腸癌之間的關系尚難以確定。
(6)微量元素和礦物質:①硒:多種癌癥的病死率(包括結腸癌)與當?shù)厣攀澄鴶z入量及土壤硒含量呈負相關。推測硒和鉀與結腸癌低發(fā)病危險性相關。但有認為這些因素可能僅僅是一些伴隨因素[收起]
一些結腸癌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社會發(fā)展狀況、生活方式及膳食結構與結腸癌密切相關,并有現(xiàn)象提示影響不同部位、不同年齡組結腸癌發(fā)病的環(huán)境、遺傳因素可能存在差異。環(huán)境(尤其是飲食)、遺傳、體力活動、職業(yè)等,是影響結腸癌發(fā)病的可能病因因素。
1.飲食因素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有70%~90%的腫瘤發(fā)病與環(huán)境因素和生活方式有關,而其中40%~60%的環(huán)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與飲食、營養(yǎng)相關聯(lián),故在腫瘤發(fā)病中飲食因素被看作是極為重要的因素。
(1)高脂、高蛋白、低纖維素的作用機制:可歸納如下:①影響腸道脂質代謝,高脂飲食使7a-脫羥基化酶活性增高,導致次級膽酸形成增多,而纖維素的作用正相反,...[詳細]

臨床表現(xiàn)

結腸癌多見于中老年人,30~69歲占絕大多數(shù),男性多于女性。早期癥狀多不明顯,中晚期病人常見的癥狀有腹痛及消化道激惹癥狀,腹部腫塊,排便習慣及糞便性狀改變,貧血及慢性毒素吸收所致癥狀及腸梗阻、腸穿孔等。
1.癥狀
(1)腹痛及消化道激惹癥狀:多數(shù)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及腹部不適,如腹部隱痛、右側腹飽脹、惡心、嘔吐及食欲不振等。進食后癥狀常加重,有時伴有間歇性腹瀉或便秘、易與右下腹常見的慢性闌尾炎、回盲部結核、回盲部節(jié)段性腸炎或淋巴腫瘤相混淆。結腸肝曲癌可表現(xiàn)為右上腹陣發(fā)性絞痛,類似慢性膽囊炎。一般認為,右半結腸癌疼痛常反射至臍上部;左半結腸癌疼痛常反射至臍下部。如癌瘤穿透腸壁引起局部炎性粘連,或在慢性穿孔之后形成局部膿腫時,疼痛部位即為癌腫所在的部位。
(2)腹部腫塊:一般形狀不規(guī)則,質地較硬,表面呈結節(jié)狀。橫結腸和乙狀結腸癌早期有一定的活動度及輕壓痛。升、降結腸癌如已穿透腸壁與周圍臟器粘連,慢性穿孔形成膿腫或穿破鄰近臟器形成內瘺時,腫塊多固定不動,邊緣不清楚,壓痛明顯。
(3)排便習慣及糞便性狀改變:為癌腫壞死形成潰瘍及繼發(fā)感染的結果。因毒素刺激結腸產生排便習慣改變,排便次數(shù)增加或減少,有時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xiàn),排便前可有腹部絞痛,便后緩解。如癌腫位置較低或位于直腸,可有肛門墜痛、排便不暢或里急后重等直腸刺激癥狀。糞便常不成形,混有黏液、膿血,有時含血量較大常被誤診為痢疾、腸炎、痔出血等。
(4)貧血及慢性毒素吸收癥狀:癌腫表面壞死形成潰瘍可有持續(xù)性小量滲血,血與糞便混合不易引起病人注意。但可因慢性失血,毒素吸收及營養(yǎng)不良而出現(xiàn)貧血、消瘦、無力及體重減輕。晚期病人有水腫、肝大、腹水、低蛋白血癥、惡病質等現(xiàn)象。如癌腫穿透胃、膀胱形成內瘺也可出現(xiàn)相應的癥狀。
(5)腸梗阻和腸穿孔:因腸腔內腫塊填塞、腸管本身絞窄或腸腔外粘連、壓迫所致。多表現(xiàn)為進展緩慢的不完全性腸梗阻。梗阻的早期病人可有慢性腹痛伴腹脹、便秘,但仍能進食,食后癥狀較重。經瀉藥、洗腸、中藥等治療后癥狀多能緩解。經過較長時間的反復發(fā)作之后梗阻漸趨于完全性。有些病人以急性腸梗阻的形式出現(xiàn),在老年人的急性結腸梗阻中約半數(shù)以上由結腸癌所引起。當結腸發(fā)生完全性梗阻時,因回盲瓣阻擋結腸內容物逆流至回腸而形成閉袢性腸梗阻。從盲腸至梗阻部位的結腸可以極度膨脹,腸腔內壓不斷增高,迅速發(fā)展為絞窄性腸梗阻,甚至腸壞死穿孔,引起繼發(fā)性腹膜炎,有些患者既往癥狀不典型,很難在術前明確診斷。位于盲腸、橫結腸、乙狀結腸的癌腫在腸蠕動劇烈時可導致腸套疊。
結腸癌病人不一定具備上述典型癥狀,其臨床表現(xiàn)與癌腫部位、病理類型及病程長短有一定關系。以結腸脾曲為界可將結腸分為左、右兩半部,兩半部無論從胚胎起源、血液供應、解剖生理功能、腸內容物性狀及常見癌腫類型均有所不同,故臨床表現(xiàn)、診斷方法、手術方法及預后均有明顯差異。
右半結腸胚胎起源于中腸、腸腔較大,腸內容物呈液態(tài),主要功能之一為吸收水分,癌腫多為腫塊型或潰瘍型,表面易出血、繼發(fā)感染產生的毒素易被吸收。常見的3種主要癥狀為右側腹前及消化道激惹癥狀、腹部腫塊、貧血及慢性毒素吸收后的表現(xiàn),而出現(xiàn)腸梗阻的機會較少。
左半結腸胚胎起源于后腸,腸腔較細,腸內容物呈固態(tài),主要功能為貯存及排出糞便,癌腫多屬浸潤型易致腸腔環(huán)形絞窄。常見的3種主要癥狀為排便習慣改變,血性便及腸梗阻。腸梗阻可表現(xiàn)為突然發(fā)作的急性完全性梗阻,但多數(shù)為慢性不完全性梗阻,腹脹很明顯,大便變細形似鉛筆,癥狀進行性加重最終發(fā)展為完全性梗阻。當然,這種區(qū)分并非絕對,有時僅有1~2種臨床表現(xiàn)。
2.體征 體格檢查所見可因病程不同而異。早期病人可無陽性體征;病程較長者腹部可觸及腫塊,也可有消瘦、貧血、腸梗阻的體征。如患者間斷出現(xiàn)腹部“氣串樣”腫塊,同時伴有絞痛和腸鳴音亢進,應考慮到結腸癌引起成人腸套疊的可能性。如發(fā)現(xiàn)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肝大、腹水、黃疸或盆腔內腫塊多屬晚期表現(xiàn)。肝、肺、骨的轉移局部均有壓痛。
直腸指診為不可忽略的檢查方法,一般能了解距肛門8cm范圍內有無息肉、腫塊、潰瘍。低位乙狀結腸癌可經腹部、直腸雙合診觸及。同時應注意盆腔內有無轉移性腫塊。女病人可行腹部、直腸、陰道三合診。[收起]
結腸癌多見于中老年人,30~69歲占絕大多數(shù),男性多于女性。早期癥狀多不明顯,中晚期病人常見的癥狀有腹痛及消化道激惹癥狀,腹部腫塊,排便習慣及糞便性狀改變,貧血及慢性毒素吸收所致癥狀及腸梗阻、腸穿孔等。
1.癥狀
(1)腹痛及消化道激惹癥狀:多數(shù)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及腹部不適,如腹部隱痛、右側腹飽脹、惡心、嘔吐及食欲不振等。進食后癥狀常加重,有時伴有間歇性腹瀉或便秘、易與右下腹常見的慢性闌尾炎、回盲部結核、回盲部節(jié)段性腸炎或淋巴腫瘤相混淆。結腸肝曲癌可表現(xiàn)為右上腹陣發(fā)性絞痛,類似慢性膽囊炎。一般認為,右半結腸癌疼痛常反射至臍上部;左半結腸癌疼痛常反射至臍下部。如癌瘤穿透...[詳細]

并發(fā)癥

貧血、結腸內瘺、部分或完全性腸梗阻和腸穿孔等是結腸癌常見并發(fā)癥,亦為病人就診的主要原因。

實驗室檢查

1.大便隱血(FOBT)試驗 是結腸癌早期發(fā)現(xiàn)的主要手段之一。1967年Greegor首先將FOBT用作無癥狀人群結腸癌檢查,至今仍不失為一種實用的篩檢手段。FOBT有化學法和免疫法?;瘜W法包括聯(lián)苯胺試驗和愈創(chuàng)木酚試驗等,但特異性不夠理想。免疫法有免疫單擴法(SRID)、乳膠凝集法(LA)、對流免疫電泳(CIE)、免疫酶標法(ELISA)及反向間接血凝法(RPHA)等,其中以RPHA較適合于大批量篩檢用。RPHA敏感性63.6%,低于聯(lián)苯胺法的72.7%,而特異度RPHA為81.9%,高于聯(lián)苯胺法的61.7%,故RPHA作為初篩可明顯減少復篩人群量,且不必控制飲食,易被普查人群所接受。
近年報道的免疫斑點法(dot-ELISA)為未來發(fā)展的一種免疫新技術,相對操作較簡便,敏感性高,重復性較好,確具臨床應用的前景。
2.細胞學診斷 結腸癌脫落細胞學檢查方法有:直腸沖洗、腸鏡直視下刷取、線網(wǎng)氣囊擦取以及病灶處指檢涂片法等。但以腸鏡下明視刷取或病灶部位指檢涂片較為實用,如發(fā)現(xiàn)惡性細胞有診斷意義。如屬可疑惡性或核略大、染色質增多的核異質細胞者,不足以作最終診斷,但提示應作復查或活組織檢查以確診。盡管脫落細胞找到惡性腫瘤細胞,但確定治療方案,仍應依據(jù)組織病理學診斷。
3.組織病理學檢查 活組織標本病理檢查是擬訂治療方案所必需的依據(jù)?;罱M織取材要點:
(1)息肉樣腫物:如腫瘤較小,應將腫物全部切取送檢,并應包括蒂部,如無明顯瘤蒂,則應將腫物基底黏膜同時切下送檢。
(2)對較大的腫物進行活檢時,應注意避免鉗取腫物表面的壞死組織,如有可能應盡量鉗取腫瘤基底部與正常黏膜交界處的組織。必要時特別是疑有腺瘤癌變時,宜多處取材。
(3)潰瘍型病灶應鉗取潰瘍邊緣部的組織,不宜取潰瘍面的變性、壞死組織。
小塊活組織,在制作過程中,應盡量注意黏膜的包埋方向,以確保切片中能觀察到腺管的縱切面。
4.血清癌胚抗原(CEA)測定 最初于1965年Gold自人結腸癌與胰腺癌組織中提取到r細胞膜糖蛋白,并發(fā)現(xiàn)也存在于內胚層衍生的消化道腺癌及2~6個月胚胎肝、腸及胰腺組織中,故而命名為CEA,且認為屬于可特異地測定結腸癌,亦被后繼的工作證實。在結直腸癌組織中CEA含量明確高于正常組織,顯示其作為診斷的依據(jù),但經日漸廣泛應用及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在胃癌(49%~60%)、肺癌(52%~77%)、乳癌(30%~50%),胰腺(64%)、甲狀腺(60%)及膀胱等腫瘤亦存在CEA,故CEA實為一種惡性腫瘤相關性抗原,以結腸癌陽性的比例最大,尤在肝轉移者陽性率更高。有報道在20例結直腸癌中對比門靜脈及周圍靜脈CEA水平,門靜脈者明顯高于周圍血中的CEA水平,說明肝臟有清除CEA作用,但其機制仍未清楚。近些年來臨床已廣泛應用CEA測定,其臨床意義歸納為2方面:
①預測預后:術前CEA可預測預后,CEA升高者復發(fā)率高,預后較正常CEA值者為差。術前增高者術后復發(fā)率為50%,CEA正常者為25%。CEA的正常值標準,根據(jù)不同標準的敏感度、特異度及其預測值所得的正確指數(shù)看,以>5μg/L正確指數(shù)最高(0.43),較其他水平為更合適(表3)。故以酶標法≤5μg/L為正常值標準更為恰當。

②術后隨訪預測復發(fā)或轉移:術前CEA增高者,根治術應在6周內或1~4個月內恢復正常,仍持高不下者可能有殘留,有認為在表現(xiàn)復發(fā)癥狀前10周到13個月,CEA已升高,故根治術后對CEA值增高者要嚴密檢查與追蹤隨訪,必要時有主張作第2次手術探查。Moertal等(1993)報道417例復發(fā)者,血清CEA測定59%增高,而在無復發(fā)的600例中16A增高,顯示假陽性。CEA對肝與腹膜后轉移者較敏感,而在淋巴結與肺轉移者相對不敏感。作者統(tǒng)計了115例CEA增高而行剖腹探查者,47例復發(fā)(40.1%)。Martin報道,60例根據(jù)CEA升高再手術者,93.3%證實復發(fā),95%肝轉移者CEA升高,一般有轉移或復發(fā)者17%~25% CEA水平正常。CEA主導的第2次剖腹探查術為當前最佳提高復發(fā)性結直腸癌生存率的方法。
5.基因檢測 隨著腫瘤分子遺傳學的研究,體外基因擴增技術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的發(fā)展與應用,為腫瘤基因診斷提供了可能,目前已開展的有以聚合酶鏈式反應-限制片段長度多態(tài)分析(PCR-RFLP)方法,可檢測到單分子DNA或每10萬個細胞中僅含1個靶DNA分子的樣品。在結腸癌已有以下2方面的研究與應用。
(1)測定結直腸癌及癌旁組織Ki-ras基因的突變率:有助于了解腫瘤惡性程度,為預測其預后提供參加。ras基因存在不少人類腫瘤,為一潛在的腫瘤標志。單個點突變可使ras基因變成癌基因。干月波等在我國35例結直腸癌中檢得第12位密碼子突變者11例(31.4%),61位突變者l例(2.9%),1例僅癌旁組織12位密碼子突變,而未發(fā)現(xiàn)本文結腸癌中較為常見的第13位密碼子Gly→AsD突變(表4)。該法可進一步研究與推廣應用,對鑒別小塊組織癌變與否有幫助。

(2)糞便中檢測突變Ki-ras基因:干月波等從糞便中分離大分子DNA進行Ki-ras基因第1外顯子的PCR擴增,用RFLP方法檢測該基因12位密碼子的有無突變,在18例結直腸癌患者中發(fā)現(xiàn)6例具Ki-ras基因突變(33.3%),其中4例同時發(fā)現(xiàn)癌組織亦有相應的突變。Volgelstein等對24例可疑結腸癌大便檢查,9例存在ras基因,8例有突變,該檢測方法可用于高度可疑而一般方法未能發(fā)現(xiàn)人群的監(jiān)測,對早期發(fā)現(xiàn)結直腸癌具有實際應用前景。[收起]
1.大便隱血(FOBT)試驗 是結腸癌早期發(fā)現(xiàn)的主要手段之一。1967年Greegor首先將FOBT用作無癥狀人群結腸癌檢查,至今仍不失為一種實用的篩檢手段。FOBT有化學法和免疫法?;瘜W法包括聯(lián)苯胺試驗和愈創(chuàng)木酚試驗等,但特異性不夠理想。免疫法有免疫單擴法(SRID)、乳膠凝集法(LA)、對流免疫電泳(CIE)、免疫酶標法(ELISA)及反向間接血凝法(RPHA)等,其中以RPHA較適合于大批量篩檢用。RPHA敏感性63.6%,低于聯(lián)苯胺法的72.7%,而特異度RPHA為81.9%,高于聯(lián)苯胺法的61.7%,故RPHA作為初篩可明顯減少復篩人群量,且不必控制飲食,易被普查人群所接受。
...[詳細]

其他輔助檢查

1.纖維結腸鏡檢查 纖維結腸鏡的應用是結腸腫瘤診斷的一項重要進展,從而也提高了早診率,短的纖維乙狀結腸鏡的應用漸漸代替了30cm硬乙狀直腸鏡的檢查,從2種鏡型效果看纖維鏡較硬鏡發(fā)現(xiàn)癌的病變率高2倍,腺瘤發(fā)現(xiàn)率高6倍。由于纖維乙狀鏡檢查易于掌握應用,故已廣泛用于普查高危人群。內鏡檢查,除肉眼觀察及活檢做病理診斷外,并能對不同部位有蒂的病灶進行摘除手術治療。對X線檢查難以確定者,鏡檢獲進一步確診。除可證實有癥狀病人,亦用于對高危人群無癥狀者篩查。
2.影像學診斷 影像檢查的目的在檢測浸潤與轉移,浸潤深度的估計極為重要,腫瘤僅限于黏膜下者淋巴結轉移率為6%~11%,超越黏膜下者為10%~20%,全層浸潤者則可達33%~50%。
(1)結腸氣鋇雙重造影:是結腸病變的重要檢查方法,但不宜作為人群普查,雙重氣鋇對比造影明顯優(yōu)于單一鋇劑對比檢查的結果,前者檢出率可達96%,與結腸鏡檢相似,Thoeri及Menuk報道雙重造影者其對小的結腸息肉錯誤率為11.7%,而單一鋇劑造影則為45.2%;對息肉檢出率各為87%及59%。在有經驗者,雙重造影檢出率可達96%,接近結腸鏡檢結果,但X線造影也有不足之處,可因糞便或乙狀結腸盤轉而致假陰性,其假陰性率可達8.4%。
檢查要點:①腸道準備忌用清潔洗腸,以無渣飲食加口服緩瀉劑,排盡糞便后才能進行。②灌入70%~80%硫酸鋇前以藥物(654-2)靜注,使結腸呈低張狀態(tài),透視下灌鋇劑直至能顯示出肝曲,隨即注氣達腹脹感。③受檢者變換體位,采取仰臥和左、右斜位、立位及仰臥位、右前斜位等以充分顯示左半、右半、盲腸等部位。注意觀察有無充盈缺損、腸壁僵硬和狹窄、龕影,診斷中尤應注意有無惡變征象,諸如:息肉頭部有無僵硬、潰爛、基底部腸壁皺縮等征象(圖4);在有癌腫者觀察有無結腸其他部位小息肉;40歲以下者中有多發(fā)息肉應考慮家族性腺瘤病可能。

(2)CT掃描:對結腸腔內形態(tài)變化的觀察,一般氣鋇灌腸檢查優(yōu)于CT,然CT有助于了解癌腫侵犯程度,CT可觀察到腸壁的局限增厚、突出,但有時較早期者難鑒別良性與惡性,CT最大優(yōu)勢在于顯示鄰近組織受累情況、淋巴結或遠處臟器有無轉移,因此有助于臨床分期。Moss等提出的CT分期法:
第1期:消化道管壁厚度正常(一般為5mm),息肉樣病變向腔內突出。
第2期:管壁局部增厚,呈均勻的斑塊或結節(jié)狀表現(xiàn),無壁外擴展。
第3期:管壁局部增厚,周圍組織已有直接侵犯;可有局限或區(qū)域性淋巴結受累,但無遠處轉移。
第4期:有遠處轉移(如肝、肺、遠處淋巴結)。
因之CT檢查有助于了解腫瘤范圍,有助于術前分期,估計范圍和擬訂治療方案,也是估計預后的指標之一,故CT檢查已作為常規(guī)檢查方法之一。但有材料提出CT術前分期正確率為48%~72%,估計淋巴結轉移正確率為25%~73%,似難作為分期的常規(guī)檢查,但對肝臟或轉移結節(jié)檢出率較有意義。
(3)MRI:對腸道腫瘤的診斷仍未能明確者,MRI可彌補CT診斷的不足,MRI對直腸周圍脂肪內浸潤情況易于了解,故有助于發(fā)現(xiàn)或鑒別第3期患者。
(4)超聲切面顯像診斷:結腸腫瘤的超聲檢查,可用于以下2個方面,即經腹壁或經腸腔內檢查。
①經腹壁檢查:直接檢查腸道原發(fā)腫塊部位、大小、與周圍組織關系等;檢查轉移灶:包括腹膜后、腸系膜根部淋巴結、轉移結節(jié)或腫塊,盆腔有無轉移結節(jié);肝臟有無占位性實質性腫塊。
②經腸腔檢查:應用特制的纖維超聲內鏡,于超聲傳感器與腸壁間充以水,在超聲傳感器外包一特制水囊,或包被一氣囊進入腸腔后注水,使傳感器隔水測定。從測定的圖像顯示腸壁5個層次,即黏膜層、黏膜肌層、黏膜下層、固有肌層及漿膜層,肌層均為低回聲,余3層顯強回聲,清晰觀察各層次的形態(tài)、厚薄及均勻與否,腫瘤的大小及浸潤范圍估計正確率可達76%~88.8%,而對腸外淋巴結轉移正確率僅38%。對比各種方法對浸潤范圍的估計正確性依次為:腔內B超、內鏡及CT掃描。
(5)核素診斷:核素用于腸癌的診斷者包括:①血清學測定腫瘤相關物如CEA、AFP、CA-50、CA19-9等。②用作定位的核素診斷,從某特定核素物質集聚狀況在原發(fā)或轉移腫瘤部位、大小等,常用的有67Ga-檸檬酸鹽,2~5cm(74~165mEq,靜脈注射),24~96h后,以γ照相機進行病灶部位攝像或斷層像(ECT),癌腫部位有放射性積聚,但在骨、肝臟、大關節(jié)周圍正常區(qū)域亦可積聚67Ga而呈假陽性表現(xiàn)。131I也常用以標記CEA注入體內以檢測病變部位。[收起]
1.纖維結腸鏡檢查 纖維結腸鏡的應用是結腸腫瘤診斷的一項重要進展,從而也提高了早診率,短的纖維乙狀結腸鏡的應用漸漸代替了30cm硬乙狀直腸鏡的檢查,從2種鏡型效果看纖維鏡較硬鏡發(fā)現(xiàn)癌的病變率高2倍,腺瘤發(fā)現(xiàn)率高6倍。由于纖維乙狀鏡檢查易于掌握應用,故已廣泛用于普查高危人群。內鏡檢查,除肉眼觀察及活檢做病理診斷外,并能對不同部位有蒂的病灶進行摘除手術治療。對X線檢查難以確定者,鏡檢獲進一步確診。除可證實有癥狀病人,亦用于對高危人群無癥狀者篩查。
2.影像學診斷 影像檢查的目的在檢測浸潤與轉移,浸潤深度的估計極為重要,腫瘤僅限于黏膜下者淋巴結轉移率為6%~11%,超越黏膜下者為10%...[詳細]

診斷

結腸癌治療的基本前提就是有一個全面的、正確的腫瘤診斷。腫瘤的診斷是在綜合病史、體檢、相關器械檢查基礎上得出的結論,一般術前診斷主要包括腫瘤情況和全身其他情況。
1.腫瘤情況
(1)腫瘤的定位診斷:即明確腫瘤存在的部位、了解腫瘤與相鄰組織器官的關系、有否遠處轉移。
①腫瘤的解剖部位:臨床上要明確腫瘤所在的解剖部位,我們可以通過下列各種定位診斷技術來確定:A.體檢明確腫塊部位,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辦法,但要注意部分游離度較大的橫結腸和乙狀結腸腫瘤可不在常規(guī)位置上,造成判斷失誤。B.B超、CT、MRI可以確定腫塊存在與否以及腫塊的部位,但有時腫瘤較小,上述檢查無法判斷。C.纖維結腸鏡檢查除了在直腸外,其他部位的定位功能是不可靠的,主要是由于腸鏡和腸管之間的非直線關系造成的,腸管是可以被拉長或套疊,臨床上經??梢钥吹侥c鏡定位與手術發(fā)現(xiàn)巨大的差異,造成手術困難。D.結腸腫瘤的最好定位診斷方法是鋇灌腸檢查,它可以給我們最直觀、準確的腫瘤部位,同時還可以給我們腸管的長度、松緊度,幫助我們確定手術切口選擇及切除腸段的范圍。
②腫瘤與周圍組織結構的關系:除了明確腫瘤的解剖部位外,非常重要的是了解腫瘤與周圍組織器官的關系,特別是與重要器官、大血管的關系,一般的結腸與周圍組織的關系不太密切,只有腫瘤較大的時候方可侵犯其他器官,主要的有巨大回盲部腫瘤侵犯髂血管、輸尿管;結腸肝區(qū)癌侵犯十二指腸和胰頭;降乙結腸癌侵犯輸尿管等。術前了解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對術前切除的判斷、患者和家屬的告知有確定價值。
③腫瘤的遠處轉移情況:對于惡性腫瘤來講,除了原發(fā)腫瘤的情況非常重要外,轉移灶的情況更重要,因為有了轉移灶后,整個治療計劃將發(fā)生重大變化,因此術前仔細檢查可能的轉移灶是手術前常規(guī)檢查。對結腸癌來說,盆底種植轉移、腹膜后淋巴結、肝臟、肺是轉移的常見部位,應該常規(guī)檢查。對于少見的骨、腦、腎上腺多根據(jù)臨床癥狀來決定是否進行腦CT、骨掃描等檢查。
(2)腫瘤的定性診斷:疾病的定性診斷是要求明確下列問題:①疾病是不是腫瘤;②是惡性腫瘤還是良性腫瘤;③是惡性腫瘤的哪一類,哪一型。前二者決定了是否要手術和手術的范圍;而后者將決定手術的方式。
雖然體檢、B超、CT、MRI、內鏡檢查可以進行初步的定性診斷,但結腸癌的定性診斷最后還是要靠組織病理學診斷。
應該注意的是,臨床上基本可以確診的惡性腫瘤,有時病理檢查卻不一定是惡性。有作者報道結直腸癌術前病理檢查反復8次 (包括纖維結腸鏡檢查、乙狀結腸鏡檢查、擴肛活檢)方診斷的事例。此與組織活檢部位、關檢組織塊大小有關。故當臨床懷疑惡性腫瘤時一定要反復檢查,千萬不能隨意放棄檢查,耽誤了疾病的診治。在結腸癌的臨床處理上,對術前病理有以下幾點要求:對結腸癌和肯定可以保留肛門的結腸癌,目前的病理可以是不確定的,但是一定要有明確的病灶,且達到一定的大??;對于不能明確保留肛門的直腸癌,一定要有病理學診斷,才能手術。
(3)腫瘤的定量診斷:腫瘤的定量診斷廣義上可以分為2個方面:①腫瘤的大小。可有2種表示法:腫瘤最大垂直徑表示法和腫瘤侵犯腸管周徑表示法。前者多用于較大的腫瘤情況,一般用腫瘤的最大徑與其最大垂直徑相乘,以厘米表示;后者多用于腫瘤中小、尚局限于腸管范圍,臨床上用腫瘤所占腸管的周徑范圍來表示,如1/2圈;②腫瘤的體積或重量,腫瘤的體積和重量在腸癌上應用較少,該方法多用于較大的實體腫瘤,如軟組織腫瘤。
(4)腫瘤的術前分期:結腸癌的術前分期和其他腫瘤一樣,存在著分期的準確性問題。一般根據(jù)以上的腫瘤定位、定性、定量可以給出一個術前分期,這個分期往往與術后分期有較大的差異。目前的研究已經顯示,對于結腸癌的術前分期,臨床指導意義不大,但對于WHO分期Ⅱ或Ⅲ期的即已侵出腸壁或有轉移淋巴結的中下段直腸癌,術前分期意義重大,可以指導新輔助放化療。
2.全身非腫瘤疾病的診斷和處理 在處理腫瘤疾病時,對全身其他組織和器官的健康狀況的了解和處理亦是制定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jù)。
(1)機體狀態(tài)的檢查:腫瘤是一個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的疾病,多數(shù)患者大于50歲。他們多數(shù)合并有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肝腎系統(tǒng)疾病、糖尿病等。師英強報道1組高齡結腸癌病人,66%合并有各種類型慢性疾病。作者強調對任何腫瘤患者都要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包括:常規(guī)的心電圖、胸片、肝腎功能、血常規(guī)、出凝血功能、傳染性疾病、糖尿病相關檢查。對于有癥狀的或檢查有提示的情況,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如超聲心動圖、心功能、肺功能、腦電圖、骨髓功能的檢查。
(2)糖尿病的檢查:[收起]
結腸癌治療的基本前提就是有一個全面的、正確的腫瘤診斷。腫瘤的診斷是在綜合病史、體檢、相關器械檢查基礎上得出的結論,一般術前診斷主要包括腫瘤情況和全身其他情況。
1.腫瘤情況
(1)腫瘤的定位診斷:即明確腫瘤存在的部位、了解腫瘤與相鄰組織器官的關系、有否遠處轉移。
①腫瘤的解剖部位:臨床上要明確腫瘤所在的解剖部位,我們可以通過下列各種定位診斷技術來確定:A.體檢明確腫塊部位,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辦法,但要注意部分游離度較大的橫結腸和乙狀結腸腫瘤可不在常規(guī)位置上,造成判斷失誤。B.B超、CT、MRI可以確定腫塊存在與否以及腫塊的部位,但有時腫瘤較小,上述檢查無法判斷。C....[詳細]

治療

結腸癌的治療仍以外科手術為根治的基礎,有手術適應證者仍以外科手術為首選治療方式。其根治性手術為原發(fā)灶大塊切除。
結腸癌與其他癌癥相同,為一種以局部表現(xiàn)為主的全身性疾病,至今5年生存率仍徘徊于50%,有效的綜合治療或適當?shù)妮o助放療、化療是臨床日益重視的方面,但至今仍有爭議,未能見到令人振奮的結果。治療失敗者中,常見的是局部復發(fā)及轉移,包括肝及淋巴結、肺、腦等。因而臨床除提高早期或無癥狀階段的診斷率外,不僅應致力于提高輔助治療效果,同時外科醫(yī)生應精心設計各個體病例的手術治療,努力提高手術根治成功率。包括從術前準備、術式設計及術后治療隨訪,以及各階段的輔助治療等均應有所規(guī)劃。從各病例腫瘤局部,有無擴散及其范圍,擬定個體化的整體治療方案。
1.手術治療
(1)術前估計:
①全身情況的估計:包括一般生理狀況、心肺功能及有無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以及過去史與手術史。注重一般的病史與體檢以及實驗室檢查,如有功能影響或低蛋白血癥、貧血等,在積極進行術前準備同時給予適當糾正,爭取限期手術。
②腫瘤擴散的估計:A.腹部檢查有無腹水,結腸癌伴腹水者往往反映腹腔內種植。B.腹壁皮膚或皮下有無結節(jié),尤其臍部結節(jié),腋下、鎖骨上有無腫大淋巴結。C.肝臟大小,有無黃疸,觸及肝臟時,有無結節(jié)及硬度如何。D.腹部觸診,有時可觸及腫塊,在位于盲、升、降及乙狀結腸者,注意大小、硬度同時應觸診其活動度,有無粘連、固定等。E.直腸指檢時探查直腸膀胱窩,有時通過直腸壁偶爾亦能觸及乙狀結腸及上段直腸癌的腫塊。但難以除外繼發(fā)感染所致的腫瘤固定。E.掃描技術檢測擴散情況。
③同步腫瘤的發(fā)現(xiàn):結腸癌同步腫瘤存在較常見,一般占3%~9%,其中30%為腺瘤,故術前應有估計。如無梗阻者,術前結腸全長內鏡檢查和(或)氣鋇灌腸,應列為常規(guī)。
④術前分期的估計:是目前臨床所關注的重點之一。雖然有各種方法幫助診斷但對其意義仍有不同看法,超聲檢查及CT檢查仍列為常規(guī)檢查方法:CEA檢測有助于對預后的判斷,高水平CEA提示廣泛轉移(肝、骨等)的存在可能,應強調的是最終的分期不能單依據(jù)某一項目指標,而應以手術及病理相結合的臨床病理分期為準。
(2)腸道準備:開始階段,除進食液體外,患者饑餓4~5天,往往需提前住院,逐漸進行術前準備,包括禁食無渣成分飲食,口服全腸灌腸液,清潔灌腸及直腸清洗等。以上方法或合并應用,或擇其之一,其要點在于要適應不同的要求。
①飲食調整:術前2天進無渣半流質,前1天進流質飲食,術晨禁食。如饑餓者可進少量糖水或巧克力糖,牛奶應避免。
②應用清瀉劑:
A.口服離子瀉劑法:離子瀉劑的處方為:氯化鈉3.07g,氯化鉀0.38g,碳酸氫鈉0.47g,,上述劑量為1包量,共6包。每包用溫開水500ml沖飲。在術前1天口服。每20~30分鐘服1包。服后1h即可產生腹瀉,至排出物為水樣無糞便時即可。該準備方法簡便、經濟,腸道清潔度高,但對有腸梗阻,心、腎功能不全,高血壓病的患者慎用。
B.口服33%硫酸鎂:于術前1天10ml/次,1次/2h,一般全天總量5~15g。服用33%硫酸鎂稍后,飲用5%糖鹽水或生理鹽水1000ml。約30~45min后產生腹瀉。硫酸鈉亦可代替硫酸鎂,對腸道刺激略低。該準備方法較適宜有不全性腸梗阻的病人。
C.口服蓖麻油:術前1天夜,30~45ml/次,稍后適量飲水,3~4h后產生腹瀉。亦可與鹽水灌腸及流質飲食同時應用。該方法可有惡心、嘔吐、腹痛反應。
D.口服甘露醇法:術前1天口服20%甘露醇250ml,之后口服生理鹽水1000~1500ml,約半小時后即可產生腹瀉。但需注意甘露醇在腸道中細菌分解后可產生易燃氣體。若治療用高頻電時,由火花可引起氣體爆炸,導致腸穿孔、腸損傷。應用惰性氣體CO2或N2O可置換腸道內氣體,防止意外發(fā)生。
E.鹽水灌腸:術前1天晚行結腸灌洗,亦可配合口服清瀉劑使用。
③緊急情況下手術中腸道準備:旨在清除近段梗阻腸段的腔內容物,以期進行一期腸吻合,只有上段腸腔排空清潔才可安全地進行吻合。結腸大出血者術中進行清洗腸腔,才能較容易識別出血所在。根據(jù)梗阻不同部位,設計術中灌洗排放腸內容的方法:
A.乙狀結腸或左半結腸手術:經闌尾切除根部,開口插入Foley導尿管,留置作沖洗液進入口。小心游離左半結腸,梗阻上方置入2根彎主動脈鉗,于其間的腸段前壁作荷包縫合,向近端置入一麻醉機用螺紋管,另一端連接于手術臺下的塑料排污袋或筒,以離子溶液沖洗至水清(圖5)。腫瘤遠段亦作游離,并進行自肛門向上清洗,防止污染及損傷腸壁。

B.直腸低位吻合手術:進行直腸清洗,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在游離直腸后于腫瘤下方橫夾直腸,置氣囊Foley管直接插入肛門沖洗下段直腸,反復沖洗達水清澈。此外在沖洗后,可進一步以苯扎溴銨(新潔爾滅)或稀碘酒消毒直腸,有助于降低吻合口漏發(fā)生率。
(3)外科手術原則:根治在于能達到治愈目的,不能獲根治的手術為姑息性手術,根治術需切除相應的淋巴回流區(qū)域,至于切除多少結腸與相應淋巴組織,仍應依賴于個體化的設計。正確的結腸切除范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需清除區(qū)域淋巴引流范圍及應切除血管的范圍,血管切除愈多切除腸管亦多。
 [收起]
結腸癌的治療仍以外科手術為根治的基礎,有手術適應證者仍以外科手術為首選治療方式。其根治性手術為原發(fā)灶大塊切除。
結腸癌與其他癌癥相同,為一種以局部表現(xiàn)為主的全身性疾病,至今5年生存率仍徘徊于50%,有效的綜合治療或適當?shù)妮o助放療、化療是臨床日益重視的方面,但至今仍有爭議,未能見到令人振奮的結果。治療失敗者中,常見的是局部復發(fā)及轉移,包括肝及淋巴結、肺、腦等。因而臨床除提高早期或無癥狀階段的診斷率外,不僅應致力于提高輔助治療效果,同時外科醫(yī)生應精心設計各個體病例的手術治療,努力提高手術根治成功率。包括從術前準備、術式設計及術后治療隨訪,以及各階段的輔助治療等均應有所規(guī)劃。從各病例腫瘤局...[詳細]